台達電自2023年起股性轉強,提供AI電源管理與液冷解決方案,獲NVIDIA及CSP青睞,2026-2027年營收有望翻倍,但設計易被複製,需持續創新。台積電7奈米以下產能爆滿,財報亮眼,惟2026年成長趨緩,匯率壓力及H20解禁影響有限,2027年因A14量產需求回升。Meta資料中心擴建未顯著反映至供應鏈,AWS表現較強。市場忽略短期放緩,投資應聚焦AI長線趨勢,降息或重演2020年寬鬆行情。估值為防守工具,高成長股難精準估值,需押注大方向。
提到2025上半年受川普貿易戰崩盤影響,軟體股減碼避險成功,但轉進Tesla(310-312美元)、Apple仍受回檔。兩週交易稅78萬需檢討。4月崩盤未加槓桿錯失機會,但帳戶維持率跌至180%已是心裡壓力,思考採用月還款借貸降低風險。下半年預期台幣升至27-28,分批換美元並觀察Tesla(Robotaxi與人型機器人潛力)。降息或推升非必需消費品與消費性電子(NAND/DRAM價格上漲),AI硬體與ODM具低估價值。強調多頭思維,與死多軍共振,減少交易,專注長期投資。
AWS以自研ASIC(Graviton/Inferentia)與雲端技術支援75萬台機器人、Prime Air無人機與Project Kuiper衛星,投資50億美元在臺設資料中心,降低延遲、滿足合規,帶動供應鏈創新。遊戲產業因AR/VR與生成式AI進步。新貴股因6月結帳與明年EPS切換強勢,7月關注關稅與降息,提出兩種可能。調倉偏向低基期消費電子與汽車標的。特斯拉Robotaxi好評居多,供應鏈加單顯示樂觀,但失誤易放大形成dip,直接布局特斯拉優於供應鏈。
車用與工業半導體自 2022 起衰退,2025 H1 落底,工業市場復甦領先,德州儀器/TI、亞德諾/ADI 年增率轉正;車用市場因庫存去化緩慢與關稅拉貨,復甦落後。英飛凌/Infineon、義法半導體/ST 等功率廠主動去庫存,Q3 盼拐點。中國電車成長帶動國產 SiC/MOSFET 替代,壓縮歐美業者。美國車市 Q1–Q2 拉貨透支需求,速霸陸/Subaru、福特/Ford 車價上漲抑 H2 消費。建議追蹤類比 IC 與供應鏈,保守看待 L 型復甦。
GTC未超長期聽眾預期,一般投資者或感震撼。產能不足推升ASIC發展,Google、Amazon自研活躍。供應鏈顯示GB200產量低於預期,換代快與備料過剩影響NVIDIA與零件商股價。Tesla Dojo負載10-20%算力,採購67,000架GPU仍推自研ASIC。MediaTek與NVIDIA合作ASIC服務,2026年營收或超20億美元,搶Google訂單,台股(如聯發科)受矚目。AI股短期疲軟,長期因AIoT需求成長。本週小紅K未是大反彈,川普關稅彈性與聯準會鴿派信號推升期待,觀望反彈後再調整。
台股在新春開盤後,硬體雖經重挫但旋即反彈,工具機、IPC、光通軟體等 AI 相關族群走強。DeepSeek 降本技術(MOE、MLA)顯示 AI 推論門檻日趨降低,NVIDIA 新品及消費級顯卡則衝擊 IPC 部分市場。科技巨頭的 AI 資本支出維持高檔,但股價往往提前反應。Goldman Sachs 報告指出散戶資金近日大舉流入 AI 大型股,同時企業回購與川普政治因素恐造成行情震盪。主持人強調「軟硬體並進」的投資組合,採用移動停損因應板塊輪動與政治風險。
特斯拉AI日重點解析:深入探討 CyberCab、Roboven 和 Optimus 等創新產品發布。分析特斯拉純視覺技術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突破,以及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對產品發表會的質疑。特別關注 2024 美國大選對特斯拉發展的潛在影響,並探討 Robotaxi 市場前景。同時分享投資策略建議,包括如何因應市場波動調整持股,以及特斯拉股價修正後的進場時機。主持人強調在高波動市場中保持策略性思維的重要性。|股癌 EP496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