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台股市場現況及產業分析
1. 市場趨勢與投資時機
- 市場走向與新興強勢族群
新春開盤後,硬體類股雖一度重殺,但緊接著工具機、機器人、IPC 工業電腦、光通軟體等族群接棒上漲。主持人認為這段反彈顯示市場資金逐漸鎖定 AI、生產自動化及網通類潛力股。 - 投資時機的重要性
主持人曾在一年半前提前佈局 IPC,但因錯估 AI 與 Edge Computing 真正放量的時程,導致資金長期被套。強調投資應注重「正確時間」與「實質需求」的對接,而非僅靠先見之明。
2. DeepSeek 技術影響與產業發展
- DeepSeek 的兩大技術突破
DeepSeek 主打 MOE(Mixture of Experts)與 MLA(降低能耗技術),突顯 AI 運算可進一步壓低成本。 - 模型降本與商品化趨勢
Cloudflare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指出,客戶對 AI 推論需求急速上升。一旦模型因降本而普及,更多中小企業將具備導入 AI 的經濟可行性。 - 投資觀察與結論
AI 降本使得各類組織更容易接觸 AI,進一步推升伺服器與雲端服務需求。然而,市場競爭亦同步加劇,需審慎掌握合適時點與標的。
B. Edge Computing 與 IPC 工業電腦發展
1. IPC 市場定位與新需求
- 小量多樣化優勢與高毛利
IPC(工業電腦)常用於極端或高安全環境,能滿足小量客製訂單,享有優於大量代工模式的毛利率。 - Edge Computing 驅動在地部署
隱私、合規與高安全性需求使部分機構更傾向在地端布署 AI 伺服器。若 AI 模型持續變小、成本下降,IPC 的需求增長空間可期。
2. 與 NVIDIA 等方案的競合關係
- NVIDIA 新產品衝擊 IPC
NVIDIA 推出 GB10(Project DIGITS)、GB200,以及高階消費級顯卡(如 RTX 5090)等「桌上型 AI 超級電腦」,在效能與價格上對 IPC 形成直接競爭。 - 市場多元解法並存
Edge Computing 不再只有 IPC 一途;NVIDIA 或消費級顯卡若繼續加強性價比,部分小型 AI 推論場景可能由這些產品取代 IPC。投資者應評估 IPC 廠在極端環境或高規格客製專案中的獲利能力。
C. AI Server 投資與巨頭資本支出
1. 科技巨頭資本支出與市場週期
- 不斷加碼基礎建設
Amazon(1050 億美元)、Google(750 億)、Meta(650 億)、Microsoft(800 億)等 CapEx 均維持高檔。主持人指出,AI 需求雖有降本趨勢,但用戶規模與運算量同步暴增,巨頭短期不會踩煞車。 - 提前反應與股價走勢
市場往往超前反應未來兩到三年預期,硬體公司即使營收與 EPS 一路增長,也可能被股價提早「用力反映」,形成獲利卻不漲、甚至提前修正的狀況。
2. 降本浪潮下的部署模式轉變
- 雲端與本地並進
AI 商品化導致更多企業在雲端或在地部署推論;Apple 也透過「Apple Intelligence」強調可支援不同模型,未來甚至可能比照搜尋引擎模式收取「入口費」。 - 市場策略多面向
企業可建置 IPC、小型 AI 超級電腦或使用雲端服務;投資者須觀察各大廠商技術與經營模式的調整,如 NVIDIA、Cloudflare、Apple 在硬體或平台層的持續佈局。
3. 散戶資金、企業回購與川普效應
- Goldman Sachs 報告:散戶資金大舉流入
根據 Goldman Sachs 研究,2 月期間有兩天創下自 COVID 以來散戶對 AI 大型股最大單日買入力道,顯示散戶熱潮正推升短線行情。 - 回購潮與政治干擾
與此同時,多家企業的股票回購即將到來,可能形成另一股支撐力;然而川普喊盤或政治因素常令市場震盪加劇,建議保持停利與風險控管。
D. 投資策略與市場風險管理
1. 投資組合配置與軟硬體並進
- 美股與台股的雙軌布局
主持人在美股配置逾半資金於軟體股,硬體則鎖定 NVIDIA、Marvell、Broadcom 等晶片廠;台股因軟體標的稀少,改以供應鏈(網通、鏡頭、IC 設計)作補充。 - 佈局邏輯
軟體端享受長期訂閱與技術服務紅利,硬體受益於 AI 基礎建設與伺服器升級週期,同時降低單一產業波動風險。
2. 風控機制與板塊輪動調整
- Trailing Stop 與分批減碼
主持人採用移動停損策略,避免獲利大幅回吐;若股價有效跌破關鍵支撐,則分批退場 20% 或 50%,保留部分持股乘勢。 - 巨頭 vs. 新興板塊
一旦科技巨頭(Amazon、Microsoft、Google)中長期走勢疲軟,部分資金可轉入 AI 新興股或市場上更具爆發力的中小型標的。
3. 川普因素與持續關注焦點
- 政治消息的反覆衝擊
主持人以 2016 年作為借鑒,川普喊盤常帶來「大幅回檔—再反彈—再度震盪」的跳恰恰行情。 - 調整策略與機會
市場若因政治面恐慌急跌,反而能成為「太弱留強」或低接佈局的時點;保持現金彈性以便在消息明朗化後進場。
QA中的一些內容
僅就「產業面」分享看法,強調並非報牌;提醒投資人留意資金流向與股價已被市場多少「提前反應」的可能。
- 健策:被視為散熱領域的領先公司(散熱片第一猛男),在 Heat Spreader(散熱導板)技術上地位很強,門檻不低;只是近期台股散熱族群資金可能有外移跡象,需留意「資金撤出」與「股價 Rerate」的風險。
- 奇鋐:在伺服器散熱、Server 領域能見度頗高,亦屬頂尖散熱企業之一。
- 智邦:以網通交換器起家,在 AI Server 領域也有不錯的切入與訂單,營運前景被主持人評價為「近期相對較強」,未來幾季表現值得關注。
問題點:
「特斯拉 FSD(自動駕駛)是公司未來重心,但若交車數據往下走,是否算小利空?市場如何解讀?」
- 交車數據影響:以往大家密切關注特斯拉交車數據,但目前市場對其產能、改款、預期已相對透明,數字若未明顯超預期,股價反應可能不大。
- 市場著眼點:不只看電動車交付量,特斯拉在 FSD、機器人(Robotics)等領域也備受關注;機器人技術與自駕技術可共用其影像資料與 AI 訓練架構(Dojo、FSD 晶片)。
- 投資心態:許多交易資金正「Trade 機器人、AI」等題材,而未必只盯車子銷量。投資人應觀察該公司在 AI 及機器人領域的長期佈局,而非單純依賴交車數據。
#個人想法
自已前兩天最緊張的就是光通訊,雖然新聞都是DeepSeek帶旺!光通訊需求,但是不太可能因為DeepSeek的出現才有這個需求,而是只要是AI就有這個需求才對?
雖然前幾集有提到光通訊說是2025年財報才會看到獲利,但是已漲多了,這一次有回了20%之多吧,不知是否還會再向上,應該會在看2、3月的財報,是否有大躍進了。
這幾天美股BBAI、PLTR、NET剛好輪著漲,不過PLTR自已先減一點了,孟恭大是說需要資金時就動這一個所轉加碼了BBAI,原因是情緒跟技術線賺了一點,感覺就像是在賭博,下一個要跳漲的會不會是CFLT,目前是價跟K9都是比前低點高,自已覺得漲的機率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