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癌 EP532 筆記 2025/02/15

2025-02-16 findsther

美股軟體股投資心得,討論 Tesla 與科技巨頭的政治立場轉變,深入分析台積電與 Intel 可能的合作方案,以及 Apple 的新產品發展策略。內容涵蓋市場觀察、投資邏輯和產業趨勢,從多角度剖析當前科技產業的重要議題,並提供獨到的投資思維與策略建議。

#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股癌 EP532 筆記 2025/02/15


A. 軟體股投資表現與心得分享

  1. 美股軟體股投資成果

    • 主持人佈局多支軟體股,包括 Palantir、Confluent、小型股等,以及規模較大的 Salesforce。
    • BILL Holdings一度在財報公布後重挫約 30%,但其他標的都噴發,且買進時機良好,獲利幅度相對顯著。
    • 新建立倉部位的報酬率在美股可以比台股高出 3-4 倍,與台股的佈局有明顯落差。
    • 除了軟體股之外,主持人也在市場上短線參與過 Intel 傳聞、Himax 傳聞等,幾乎「通通都有搞到」,使得整體美股表現更加亮眼。
  2. 對台、美股市表現差異的反思

    • 原先以為台股只是「落後反應」,後來體會到各市場「偏好不同」,導致同樣題材在台股反應遠不如美股。
    • 台股並非看不到相同題材,而是市場側重的重點與選擇性不同,讓報酬率的差距愈發明顯。
    • 接受市場各自的特性後,主持人不再堅持「應該要同時大漲」,轉而更靈活面對。
  3. 市場本質的新領悟:供需為核心

    • 與量化投資者交流後,進一步肯定「所有市場最終都反映在供需」。
    • 供需背後原因多元:
      • 基本面:公司體質或重大利好事件。
      • 題材面:接單、媒體報導或市場偏好。
      • 籌碼面:法人或大型機構策略、收購意圖。
      • 技術面:關鍵價位突破帶來技術派湧入。
    • 不應僅依賴單一面向,而是綜合觀察,才能避免在一個市場有效、另一個市場卻無效的狀況。
  4. 後續投資策略調整

    • 注意到「大量散戶資金」近期湧入軟體股,根據以往經驗,這往往讓後續飆漲力道放緩。
    • 已持有 7-8 個月甚至接近一年的部位,可能會適度獲利了結,將資金轉向其他新標的。
    • 仍保留部分持股,非全面退場;策略上更看重市場情緒轉變與資金輪動。

B. Tesla 與企業家政治立場轉變

  1. Tesla 的持股與加碼策略

    • 主持人持有 Tesla 已有多季,早期在 180 美元區間佈局,雖中途曾跌至 140 美元仍堅持不出脫。
    • 後續股價反彈至 290~300 美元甚至更高,證實只要部位持續經營、不被洗出,長期仍具潛力。
    • 認為完美買點難以精準掌握,分批建立部位、隨勢加碼是更務實的做法。
  2. 對 Elon Musk 涉入政治的觀察

    • 有部分聲音批評 Musk「搞政治」影響 Tesla 股價,但主持人並不認同這種說法。
    • 站在主持人角度:
      • 正是由於 Musk 站對陣營、積極參與政治,才帶來先前股價從 100 多美元一路噴到 300 多美元的行情。
      • 這是一種「戰略押注」,短期或許會遭受部分反對意見,但長期收益可觀。
  3. 科技巨頭政治立場集體轉向

    • 觀察到不僅 Tesla,像 Jeff Bezos(華盛頓郵報立場中立化)與 Mark Zuckerberg(Joe Rogan 節目上談到過去被政府施壓)等,都在政治光譜上有所轉變。
    • 多家美企開始收回或縮減過往的「Walkness(覺醒)」方案或 DEI 部門,顯示整體產業環境正往另一個極端擺盪。
    • 主持人推測,這股「往右靠」或「回到中間」的浪潮,將有助於一些法規管制鬆綁,對 SpaceX、FSD 等新技術最為有利。
  4. 未來潛在優勢與關注

    • 若後續美國政府在政治、法規上重新洗牌,Tesla 可能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 建議投資人關注政治立場與市場結構的變化,因為這些轉向常常意味著新的投資契機。

C. 台積電與 Intel 可能的合作分析

  1. 市場傳聞與背景

    • 最早由亞洲區對沖基金圈流傳,接著 Reuters 與 Bloomberg 亦有報導。
    • 傳聞台積電可能與 Intel 在美國成立合資公司或進行入股合作,呼應美國參議員 J.D. Vance「重振 Intel 製造」的要求。
    • 亦呼應目前美國政府積極推動晶片本土化的政策氛圍。
  2. 過往全球布局參考

    • 台積電並非首次與海外企業或政府合作:
      • 日本熊本廠(JASM)、新加坡(SSMC)、歐洲(ESMC)、美國的 WaferTech 等。
    • 不同之處在於 Intel 本身是同業兼客戶,若成立合資公司,恐面臨技術授權或管理權分配的敏感議題。
  3. 主持人的深層擔憂:被「強迫」分散?

    • 主持人將此類比為「可以開槍,但盡量射偏」,表示在國際政治的高壓下,台積電不得不有所讓步。
    • 最重要的是 「不能把核心研發資源全數搬離台灣」;先進製程與關鍵 Know-how 若移轉,美國可能「把台灣掏空」。
    • 站在台灣國安與商業利益角度,應努力保留技術核心,否則長期將損失重要優勢。
  4. 投資與長期展望

    • 短期:與 Intel 合作的傳聞會是 Intel 的利多,短線操作「買謠言、賣事實」可行。
    • 長期:由於美國生產成本較高,最終訂單仍可能回流台灣或亞洲;只要台積電核心保住,全球佈局反而可能帶來更多機會。
    • 主持人建議以更宏觀角度看待,畢竟國際地緣政治與經貿是「拳頭大者說了算」,但也不能輕易放棄台灣本身的護城河。

D. Apple 新產品與發展策略分析

  1. 近期新品與發表會預期

    • 市場傳聞 2 月 19 日左右會有新品發表,包括:
      • iPhone SE4(CP 值高,預期銷量不錯)
      • iPad Air(M3 晶片版)
      • MacBook Air(M4 晶片版)
    • 預估 SE4 會是焦點,因高性價比易吸引大眾換機。
  2. iPhone 摺疊機的研發傳聞

    • 原先多預期蘋果會先在 iPad 測試摺疊技術,但現有供應鏈跡象顯示,可能先在 iPhone 18(或同世代的其他命名)上推出摺疊螢幕。
    • 三星的摺疊機銷量增長趨緩,若蘋果正式切入,有望再次「定義市場」並帶動產業新一波熱潮。
  3. AI 與軟體發展潛力

    • 主持人更看好蘋果在 AI Agent 與軟體服務上的爆發力。
    • 蘋果可槓桿其他廠商的大量 CapEx 投入,並搭配自家晶片伺服器(預計未來兩年 2-3 萬台),打造具差異化的 Apple Intelligence。
    • 若未來推出以設備結合 AI 訂閱服務的方案,蘋果軟體營收可能迎來大幅成長。
  4. 主持人對 Apple 的投資觀點

    • 硬體創新(如摺疊螢幕)雖重要,但更大的成長動能來自 AI、軟體訂閱與服務
    • 若 iPhone SE4 大量鋪貨成功,搭配日後強化的 AI 功能或 Agent 服務,可能帶來蘋果新一輪的「訂閱型收入」爆發。
    • 持續關注蘋果自製伺服器與新軟體功能的落地時間點,這些都可能成為推動股價重估(re-rate)的關鍵。

主持人認為:
iPhone 摺疊機固然吸睛,但真正的「隱藏版大殺器」在於 AI + 軟體訂閱模式。若蘋果成功將龐大的裝置用戶轉化為 AI 付費訂閱,未來營收成長空間將極為可觀。


QA

Q. 現在 CPO連正式產品都還沒看到,卻已經「東漲西漲」。這到底是市場在買情緒,還是提早在賭未來?另外想請教對 Himax(以 WLO 為主)的看法,若未來 CPO 發達,Himax 是否有機會「絕地翻身」,甚至回台上市?

A. 市場確實常常「提早交易」未來可能兩三年後才會成熟的題材,例如人形機器人也要到 2028 或 2029 才能量產,股價卻早就先噴,說明投資人常「預支」未來。只要供應鏈中某家公司確實卡在關鍵位置,就難說是詐騙;市場只是提前反映對未來的高期待。

至於 Himax(Himax WLO),公司原本以 DDI(顯示驅動 IC)聞名,DDI 目前並非主流成長來源,但在 CPO 產業鏈上仍有一定地位。若它能把新技術做好,確實有翻身機會;不少美股投資人已提早佈局。然而,是否真會「回台上市」或取得更大突破,仍有待後續接單與技術成果來佐證,暫時難以下定論。

總體而言,題材熱度往往遠早於產品落地,因此投資人需理解「提前反映」與「實際落地」之間可能出現的落差。


#個人想法

如果是照時間點一起下注軟體股的話,就會如這樣3~4倍,但是常常會因為手上的股票不捨得賣出,覺得還會賺或是還在虧損中而錯過切換時機,應該要如之前提到的,就汰弱留強,才能跟的上腳步,而且要能忍著等待的時間。

這時有提到大量的散戶進入軟體,所以要轉去新的目標,有這麼明確,應該是有注意到下一個主題了才對,其中提到特斯拉,所以可以慢慢加入,其它車用跟消費應該還沒,所以也可能會是回到AI硬體這類的?

APPLE的軟體訂閱會不會到時跟+iCloud綁在一起做活動?應該可以考慮買進一點等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