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台達電在AI時代的成長動能與風險
- 股性轉變與AI需求驅動
台達電自2023年起股價從「牛皮股」(長期橫盤、波動小)轉為「飛天牛車」,顯示股性顯著改變,股價斜率陡峭。原因在於其提供AI伺服器所需的電源管理(PowerRack)與液冷散熱(Sidecar)全套解決方案,品質優異,獲NVIDIA及雲服務提供商(CSP)青睞。PowerRack營收占比從13%增至20%,Sidecar從1%升至6%。隨著伺服器瓦數需求提升(如GB系列120-140kW,下一代VR達144-576kW),PowerRack與Sidecar成為核心需求,預估2026-2027年平均售價(ASP)約40萬美元,若IT機櫃出貨量放大,營收有望翻倍。- 朋友在群組分享粗估,PowerRack與Sidecar合計ASP達40萬美元,顯示未來營收成長潛力。
- 競爭風險與技術挑戰
台達電的設計易被競爭者逆向工程並以低價搶單,例如與Cooler Master類似的散熱設計可被複製,導致報價競爭壓力。相較於台積電(TSMC)的高技術門檻,台達電需持續創新以維持領先。儘管存在風險,其在AI伺服器解決方案中仍是NVIDIA及CSP首選,顯示市場競爭力仍強。
B. 台積電的市場展望與短期挑戰
- 財報表現與成長趨緩預期
台積電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產能全面爆滿,近期財報亮眼,指引上修,反映AI需求強勁。然而,第四季預計相對疲軟,2026年成長率可能趨緩。參考ASML財報,2025-2026年EUV設備出貨持平(約50台,台積電占約20台),但2027年因A14製程量產及中科Fab 25、竹科Fab 20新廠需求,設備投資將回升,顯示長期成長動能穩健。 - 匯率與中國市場影響
台幣升值(從32.5降至30以下)對毛利造成壓力,以31.05匯率計算的財報顯示影響顯著,雖透過美國增資緩解部分壓力,但下一季毛利仍可能受衝擊。關於NVIDIA H20晶片對中國市場解禁,認為對台積電影響有限,因相關投片早已完成,利益主要回流至NVIDIA及ODM、散熱業者。後續若有新訂單(如下一代產品),可能帶來邊際貢獻。
C. 市場趨勢與投資策略
- Meta資料中心與供應鏈動態
Meta執行長證實積極擴建超大型資料中心並招募人才,但供應鏈通路查核(channel check)顯示,Meta訂單尚未顯著反映至下游伺服器供應鏈(如組裝廠或零組件供應商),訂單落地可能延後。相較之下,AWS訂單表現較突出。整體AI資料中心需求持續成長,帶動散熱、電源管理及ODM業者機會,需持續觀察Meta訂單進展。 - 市場情緒與長期趨勢
市場對短期年增率高度敏感,下半年消費電子拉貨放緩及AI年增率趨緩已可預見,但市場情緒目前忽略這些因素,指數維持強勢。舉2022年台積電股價跌至300多元為例,當時市場恐慌放大短期波動,但長期價值未變。強調投資應聚焦AI長線趨勢,短期修正可視為介入機會。 - 降息劇本與資金動能
若美國進入快速降息循環,可能抵銷成長放緩、匯率或關稅壓力,類似2020年聯準會「水龍頭全開」帶動市場噴發的劇本。當時市場初期未反應寬鬆政策,但隨後大幅上漲,顯示資金動能對市場的影響力。
QA
- 估值策略與資訊優勢
估值被視為防守工具,用於判斷買入點,方法包括估算EPS並與同業本益比(PER)比較,或用股價營收比(PS)評估無EPS公司。但高成長股(如Palantir、Cloudflare、2021年Tesla)在爆發階段難以精準估值,需押注大方向並控制資金水位。舉2022-2023年討論廣達(Quanta)、緯創(Wistron)時,具資訊優勢的投資者提早布局,後續營收顯現後股價已盤整,顯示搶先趨勢的重要性。同時,Point72透過對沖技術與資訊優勢實現穩定報酬,台灣投資公司多數(70-80%)倚賴「灰色資訊」,但競爭加劇可能淡化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