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資金轉向、主流族群與「時空背景之術」
1. 市場資金流向:從硬體到軟體
過去一段時間,市場資金大多聚焦在硬體板塊,如ASIC、GPGPU、ODM/OEM等。然而,近期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資金正大幅轉移至軟體領域,尤其是與AI、大數據分析相關的公司。在美股,純軟體股最容易被資金相中;而在台股,若能在硬體強項之上,再搭配軟體整合,往往更受青睞。
「這不代表硬體就會掛掉,只是你要留意前面那些漲過頭或冤魂比較多的標的,別硬追。」
2. 主流族群形成後的「市場效率」
主持人認為,當某個產業(例如 AI 軟體)獲得市場高度認同,資金與研究資源就會瞬間擁入。大家會開始瘋狂打電話給公司、參與法說會、研究財務數字。一旦確立為「主流族群」,就算有人自認估值過高,市場也不見得會理你。因為在這個階段,「市場可比你還聰明」。
「錢與腦力都在這裡,想跟市場對槓,通常會很痛苦。」
3. 「時空背景之術」與看似矛盾的策略
主持人常被質疑前後說法不一致,但他強調那是因為「時空背景」不同。
- 在沒人注意、資金還沒聚焦時,願意相信自己研究的人,會在低位逆勢布局。
- 等到市場開始狂熱,資金全面湧入,反而要開始相信市場共識,畢竟「大家都發現這個寶藏後」,效率會變超高。
「不能拿最初的佈局邏輯,套用在已經全面啟動的行情上,這才是所謂『時空背景之術』。」
4. 台美股的操作差異
- 美股方面:主持人形容是「小朋友才做選擇」,軟體股基本上全面押注;因為美股市場對軟體題材的接受度高,波動雖大,但一旦行情成形,漲勢往往驚人。
- 台股方面:則傾向只鎖定幾支軟硬整合標的,原因在於台灣投資人對「純軟」的偏好度有限,也考量到自身資金規模與波動風險,因此相對集中、精準地佈局。
B. 股價表現差異
1. 市場不愛,股價永遠上不去?
有些公司營收成長率亮眼、獲利穩定,但市場始終不給它高估值。這種現象在主持人眼中,就像「不被愛的小三」——明明條件不差,但題材不夠香,或是大股東逢高就拋,使股價長期被壓抑。
「市場不是笨蛋,大家都看到了數字,但就是沒人願意幫它抬轎,表示人家覺得這個戲碼不有趣。」
2. 大股東態度與籌碼結構
如果大股東想在股價一上漲就大舉出脫,或企業本身沒有積極經營股價,市場自然會在不知不覺間把它定型在「區間股」。
「股東不愛、題材不香,市場對它當然也一樣;久而久之,這檔股票就變成市場裡的『Sideshow Bob』。」
3. 實際操作建議
- 觀察大股東動向:他們是想長期經營,還是趁熱度拋貨?
- 確認營收與獲利是否真有成長潛力:若基本面持續優秀,而市場只因短期不愛,也可能慢慢等到「春天」來臨。
- 評估公司治理與題材延展性:題材若能持續炒作或展現業務成長空間,最終有機會獲得市場回頭關注。
C. 市場輪動、案例解析與「核心 vs. 交易」佈局
1. 輪動的規律:從狂熱到回檔
主持人指出,無論是特斯拉(Tesla)還是軟體股(Palantir 等),都可能在漲多後進入一段回檔。「從百元衝到四百多美元,再修正個 30%~40%」在市場中屢見不鮮。
「有時候市場就是這樣,先把你媽都噴到認不出來,再來一個急殺,讓先前追在高點的人焦頭爛額。」
2. 調整期 vs. 佈局時機
- 關鍵在於故事與基本面是否改變:若故事沒變,營收和獲利沒有明顯走下坡,只是短期漲幅過度,回檔反而能提供重新切入機會。
- 市場情緒在輪動中擺盪:前期狂熱 → 回檔後大家忽然唱衰 → 但若長期趨勢沒變,資金最終還是會回流。
「人性的弱點在於高檔狂追、低檔狂殺,但你只要能稍微逆著情緒操作,就比別人多幾分勝算。」
3. 「核心持股 vs. 交易性持股」
主持人建議,投資組合可以分為兩部分:
- 核心持股:長期看好、基本面穩定、自己「下得了重注」的標的,遇到漲多可減碼,但原則上保持長拿。
- 交易性持股:為了捕捉短線或中期輪動機會,有目標價就要懂得收手,不要因行情過熱而「貪心無止境」。
「像我在硬體股跟軟體股都有核心部位,賺了幾倍後還是會部分調整,但絕對不會一次清光,留一點部位跟著跑嘛。」
D. 投資心態與成長歷程
1. 走過的路:人脈越多,不一定越好
主持人回顧,最初資金小、經驗少時,會很需要外部資訊、人脈交流;但隨著研究能力和投資規模的成長,他發現:「人脈雖能帶來訊息,也可能帶來雜訊」。
「前期你真的需要朋友或群組告訴你『哪些公司有機會』,後期反而是太多聲音會干擾你的節奏。」
2. 認知與位階改變
- 年薪 50 萬 vs. 年薪 400 萬時的思考:經濟條件不同,所能承受的風險、研究深度與佈局策略都會改變。
- 市場階段不同,操作策略也不同: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投資絕招,更重要的是能因應「時空背景」調整做法。
3. 學習他人「判斷邏輯」,不是「照單全收」
主持人提醒,不要盲從任何人的策略,而要學習對方在什麼情境下做什麼判斷:
「同樣一件事,他能買在大家不敢買的地方,也許是因為他看出市場沒認知到的東西;可等市場都發現了,那就要改變手法。」
4. 保持獨立思考與淡定面對市場
- 不要被「市場過度歡呼」或「群體唱衰」牽著走。
- 投資終究是自己的錢在冒險,能不能撐住壓力,取決於自己對行情的掌握與對風險的理解。
「該減碼就減碼,該加碼就加碼,別讓人家的噓聲或鼓掌聲影響你手上的籌碼。」
QA
1.Tesla的投資分析中
- 之前有提過在170-180美元進行布局,雖然回檔到140美元,但認定其為標的股地位。觀察到網路上多是負面評價,推測是高位追進者的反應。現正等待290-300美元區間的新進場機會,但若出現大量可能提前進場,顯示其操作策略不會被單一價格限制。
2.市場趨勢方面
- 發現資金正向軟體產業集中。建議在市場未完全理解某領域時布局,一旦成為主流就需要尊重市場選擇。這反映在對科技巨頭的不同策略:不建議在Microsoft回檔時加碼,因其承擔大量資本支出;但對Apple較為樂觀,認為市場低估其AI領域價值。
3.台股投資上
- 提到嘉登以光罩盒(FOOP)最為出名,這是其重要產品;虹智則與AI伺服器相關,市場近期關注度高;胡連主要營運來自車用零組件。但他認為從這些資訊很難判斷公司確切的供應鏈定位,需要更清楚了解其主要業務才能評估。
- 他以北極光(Nand Flash)為例說明某些公司的特性:雖然能夠連結到各種熱門題材,如電動車、VR/AR眼鏡等,因為這些產品都需要記憶體,但實際獲利能力才是關鍵。這反映出他對題材股的看法 - 不能單純因為公司產品可以連結到熱門概念就進行投資。
- 同樣地,他以被動元件和MLCC產業為例,說明雖然這類產品被廣泛應用在各種電子產品中,但這不代表一定能獲利。他強調產業最近雖有正向變化,但投資決策需要建立在對公司核心業務的理解上,而不是概念題材。
- 對於投資方式的轉變,從追求廣泛持股到現在注重精準布局。減少投資社交活動,因過多外部意見可能干擾判斷。他認為不應複製他人方法,而要學習判斷邏輯,根據自身調整策略。
特別提醒股票市場的特性:價格越高往往買氣越旺,與一般商品供需邏輯相反。建議在市場恐慌時保持清醒,尋找投資機會,但需維持投資紀律。
#個人想法
這一集比較多觀念想法,覺得原則很重要。設定好個人原則不能太容易被其它外在原因給影響到本來設定好的原則,但原則是可修改跟驗證,執行很難,但很有用。
如果現在大家都開始進入軟體,應該會像之前大家進入硬體一樣,先拉很高,然後開始大範圍震盪?不然大戶是要賺誰的錢?然後注意30%-40%的回檔,可能會是下一個買點?如果照4倍來算,應該是半年前,我覺得最強的地方是等待,明知要買軟體,但是沒有認真的作功課有那些標的,這是一個問題,雖然自已這幾個月開始壓一些軟體,沒辦法從魚頭開始吃,不過吃一點中後段也不錯,其他一點硬體股,主要還是沒辦法像大神門這樣準,那就先等待。
Tesla自已作個筆記,有注意到Youtuber中也有一位提到加倉Tesla,以421來算的話,295差不多就來到30%,可能會是前後開始設定分段加入囉,40%的話就是到250,260應該是下源壓力?但大戶會這麼乖讓大家上車?會不會還要一個小頭然後下來之後才開始一個新高?
而提到MLCC時,感覺是可以關注,已加入題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