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CES 2025 整體觀察與評價
1. 主持人觀察到
- 本屆 CES 2025 展出的新產品大多在市場預期之內,包括新顯卡、筆電、OLED 螢幕、掃地機器人等。
- 雖然多以 AI 為核心賣點,但實際上缺乏令人驚豔的創新或顛覆性技術。
-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的演說依舊吸睛,部分原因在於近一年來 NVIDIA 股價表現強勁。
2. 原因說明
- 人形機器人 (Humanoid)、穿戴式裝置 (Wearables) 等都在業界預期範圍內,缺乏重大突破。
- 黃仁勳個人品牌形象、及市場對 NVIDIA 的高度關注,使得任何新合作、新產品都能激起媒體與投資人熱烈回應。
- 主持人認為若股價滑落,市場反應可能不會如此熱烈。
3. 主持人分析
- 整體 CES 預期性高、驚喜度有限,但 AI 話題熱度並未消退。
- 若市場將過度樂觀情緒堆積在已知技術上,後續難免會有修正或冷卻的可能。
B. GB10 Superchip 與 Project DIGITS 分析
1. 主持人觀察到
- NVIDIA 發布了「Project DIGITS」與核心晶片 GB10 Superchip,主打「個人 AI 超級電腦」。
- 開發者、AI 研究人員與學生可用此系統在桌面端執行大型模型的訓練與推理。
- 原以為會先推出筆電,但 NVIDIA 先行發布了類似 Workstation 的形態,超出不少人的預期。
2. 架構與合作廠商
- GB10 Superchip 架構
- 採用 NVIDIA Grace Blackwell SoC,FP4 精度可提供 1 petaflop AI 運算效能。
- 整合新一代 CUDA 核心、第五代 Tensor Core、NVLink-C2C 晶片互連技術,以及 20 顆 Arm 架構高效能核心 (Grace CPU)。
- MediaTek (聯發科)
- 參與 SoC 設計,協助優化電源效率、效能與連接性。
- 群聯 (Phison)
- 曾針對類似中高階工作站市場提出 Adaptive 方案;雖切入點相似,但 NVIDIA 似乎並不將其視為主要競爭者。
- 蘋果 (Apple)
- 也在類似領域布局,但主持人推測 NVIDIA 的 Project DIGITS 可能更著力在教育、研究和專業市場。
3. 主持人分析
- 目標市場:
- 學校、醫院、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需要自行訓練 AI 模型,但無法負擔動輒上億的資料中心設備。
- 起價 3,000 美元,預計 5 月上市,相較大型伺服器相當親民。
- 生態系考量:
- NVIDIA 可藉此鞏固 CUDA / Grace Blackwell 在教育市場的使用習慣,讓學生與研究者更快上手。
- 預測:
- 初期出貨量有限,可能要等筆電版「AI Supercomputer」問世後才有大規模成長。
- NVIDIA 更大的意圖在於佈局整體生態系,與蘋果爭取專業與創作者市場。
C. Blackwell GPU 架構市場發展分析
1. 主持人觀察到
- 市場對新一代 Blackwell GPU 的後續走向有兩派推測:
- 同晶片派:Workstation 與未來筆電 (Laptop) 版共用同一晶片,只調整規格或作業系統。
- 差異化派:類似前代 Hopper (H100) 與 Ada Lovelace (RTX 40) 的做法,針對資料中心與消費性用途進行核心配置調整。
2. 主要論點差異
- 同晶片派
- 一套 Blackwell 架構通吃,不再拆分 RT Core 或其他遊戲功能。
- 僅需調整硬體參數與系統軟體即可滿足不同需求。
- 差異化派
- 價格:3,000 美元的工作站要壓到筆電等級,必須移除部分功能或降低成本。
- 功能優化:
- 資料中心版:不需要 RT Core 等遊戲功能,著重 AI 訓練與推理。
- 消費型版:可能保留或加強 RT Core、DLSS 支援,並且加強遊戲驅動程式。
3. 主持人分析
- 主持人偏向「差異化」的可能性較高,原因在於前幾代的明顯分工做法。(如果我沒理解錯誤的話)
- 預期會出現 GB10(AI 運算優化)與 B20(消費遊戲功能)兩種版本。
- 這種策略可避免價格與功能上的尷尬,並讓不同受眾都能接受。
D. NVIDIA 市場表現與投資策略分析
1. 主持人觀察到
- 黃仁勳在 CES 的演說帶動股價與投資人氣,但主持人認為市場多少有「過度樂觀」的跡象。
- 主持人提到NVIDIA股價下方有個"無形的線",只要股價不下跌,市場就會對其所有消息都保持興奮。
- AIC(顯卡代工)、PSU(電源供應器)等相關供應鏈,可能在之後需求升溫時變成「防守型標的」。
2. 原因說明
- NVIDIA 新品雖然引人注目,但多半在市場預期之內;股價高漲後市場情緒自然跟著亢奮。
- 供應鏈在前期表現平淡,股價沉寂已久,如今因實際產品線發表而有營收支撐。
3. 主持人分析
- 若大盤走跌,這些供應鏈公司可能成為價值股。
- 主持人雖是 AI 信仰者,但也提醒須留意短期可能的修正。
- 建議對相關供應鏈保持觀察,評估是否有中長期投資潛力。
E. RTX 50 系列顯卡分析
1. 主持人觀察到
- NVIDIA 同步展示 RTX 50 系列顯卡,5090 與 5070 的定價與效能頗具吸引力:
- RTX 5090:1,999 美元(約新台幣 72,000 元)
- RTX 5070:549 美元(約新台幣 19,990 元)
- DLSS 4 技術能透過 AI 補禎,大幅提升遊戲體驗。
2. 原因說明
- 開啟 DLSS 4 後,較低階卡能接近前一代高階卡 (如 RTX 4090) 的效果。
- 雖部分專業玩家憂心補禎延遲與畫面失真,但對一般用戶而言影響不大。
3. 主持人分析
- 5070 的「效能 / 價格」比極具吸引力,預料會帶來換卡潮。
- 若用於 AI 訓練或 Fine-Tune,則可考慮 5090。
- 主持人自嘲「自己曾買 4090,如今看到 5070 效能表現,感覺有點虧」。
F. AI PC 市場發展與策略分析
1. 主持人觀察到
- 當前 AI PC 市場銷量低於預期,主要是缺乏完整的軟體生態與明確應用場景。
- Windows on ARM 的遊戲與應用支援度不足,消費者難以理解為何要付更高價格購買 AI PC。
2. 原因說明
- 大多數消費者暫時無法體驗到 AI PC 帶來的價值,導致「硬體強、實用性不足」的落差。
- 價錢與功能不成正比時,購買意願自然降低。
3. 主持人分析
- NVIDIA 可能以「Project DIGITS → AI Supercomputer in your laptop」的包裝,來重塑市場觀感。
- 主持人相信 AI PC 未來將會成為標配,但發展速度恐不如初期預估的爆發性。
G. 自動駕駛市場競爭分析
1. 主持人觀察到
- 特斯拉在 Humanoid、FSD (Full Self-Driving) 等領域領先;其他車廠若想要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卻不願「資助對手」。
- NVIDIA 的車用平台成為中立解決方案,備受車廠關注。
2. 市場策略考量
- 車廠若直接採購特斯拉 FSD,相當於金錢與數據都投入到競爭對手手中。
- 相較之下,與 NVIDIA 合作較為安全,不會被迫「看特斯拉臉色」。
3. 主持人分析
- 特斯拉長期來看仍具壟斷優勢,但 NVIDIA 在車用解決方案具有策略價值。
- 車用業務佔 NVIDIA 營收比重小,但隨著自動駕駛普及,可能逐漸提升。
- 投資人若已持有特斯拉,即等同搭上 Humanoid 與自動駕駛題材;若想布局多家車廠合作的主流方案,可以關注 NVIDIA。
#個人想法
感覺不管那一個領域要發展,都需要台積電的晶片,雖然不會像輝達跟特斯拉一樣一天可以大漲10%,20%,但是可以很確定一定賺錢,最近怕怕的,還是跟著謝孟恭買點台積電ADR放著好了,說不定下一個財報出來,因為其他家沒有大新聞,換GG來噴發也有可能是吧。
特斯拉最近應該有拉回了20%,KD也來到20幾,如果能來到350~360的話會很想要買一點,雖然跟過去比現在是高點,但是期待還可以更高呀~
- 機器人、AIC、PSU概念股有點多,已加入到題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