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市場走勢與投資策略
1. 保持長期部位的重要性
近期市場走勢強勁,但由於未加槓桿操作,僅以滿倉現股應對,錯過了 1.6–1.7 倍的潛在報酬。雖然事後計算會帶來心理壓力,但應避免過度糾結,專注於長期投資策略。市場行情常有不可預測的急漲,必須隨時保持部位以免錯失機會。
2. 長期持有優質資產的信念
持續買進優質公司或指數基金,長期可獲穩定回報。雖市場震盪會影響情緒,但不應因短期波動而降低持倉水位,否則易錯過關鍵行情。
3. 滿倉與資金配置的心態
滿倉對講者而言是常態,但對多數投資人風險較高。滿倉並非全資產投入,而是相對於其他資產配置的比例。需依自身風險承受度調整水位,避免因錯過報酬而過度自責。
B. 美國半導體關稅政策與影響
1. 政策內容與不確定性
美國對臺灣半導體課徵高額關稅(如 100%),若企業在美設廠或投資可暫時豁免。但分析師盧特尼克指出,豁免期僅為建廠過渡期(約 3–5 年),之後仍可能恢復課稅。川普立場反覆,政策存在詮釋空間與多變性。
2. 實際計算與產業差異
以工具機為例,最惠國稅率 4.7% 加上 20% 關稅,總稅率為 24.7%。大型企業如台積電具備轉移產能的能力,影響較小;傳產及中小企業因成本轉嫁困難、建廠能力不足,衝擊較大。
3. 執行層面的複雜性
關稅執行可能出現重複課稅、晶片分類模糊、不同企業待遇差異等問題,並可能簡化為「按企業課稅」模式(如台積電與蘋果合作可能全免,其他廠商如三星、世界先進則不明朗)。過去美中貿易戰經驗顯示,基層執行常與高層政策脫節,部分晶片可透過保稅區繞過課稅。
4. 對全球供應鏈的潛在矛盾
若對晶片徵稅,企業可能選擇將晶片組成模組或成品再進口,反而不利美國推動本土製造,與政策初衷相悖。
C. Tesla Dojo 計畫與 ASIC 市場展望
1. 計畫調整與技術挑戰
Tesla 傳出縮減或裁撤 Dojo 團隊,計畫將 Dojo 3 與 AI 6 晶片整合,支援車用、機器人及資料中心,減少雙產品線。惟 Dojo(D1/D2)與 FSD 晶片在製程與模組設計差異顯著,整合難度高,三星內部亦對可行性存疑。
2. 對 ASIC 陣營的啟示
馬斯克一向大膽投入資本,若他縮減 ASIC 產品線,將對其他自研 ASIC 的中小企業形成警訊。與 Google、Meta、NVIDIA、AMD、Broadcom、Marvell、MediaTek 等具備雄厚研發資金的大廠不同,資源有限的公司可能更易退出。
3. 市場競爭與價格走勢
AI 硬體價格因競爭加劇而下降,效能卻持續提升。NVIDIA 與 Broadcom 在 ASIC/GPU 前景上各持不同觀點,AMD 若加入競爭,可能進一步壓低價格。若更多企業放棄 ASIC 投資,市場可能出現「贏者通吃」格局。
D. GPT-5 發展與 AI 模型市場
1. 功能特點
GPT-5 強調統一介面與自動模型選擇,減少用戶需手動挑選模型的步驟,並降低過去常見的情緒化讚美回覆。
2. 使用者感受
整體體驗如同 iPhone 的迭代更新,多數人難察覺明顯差異,僅少數深度用戶能感覺到 20–30% 的提升。
3. 市場競爭態勢
AI 模型競爭進入白熱化與削價階段,效能差距縮小,跑分資料意義不大。競爭者如 Google Gemini 會迅速推出對標產品,形成持續的技術追逐循環。
#個人想法
不過我看到有一些新聞有提到若美國海關(CBP)認定商品透過第三國「轉運」以規避關稅,將再額外課徵高達40%的關稅及相關罰款,且不得申請罰款減免。不知這一個設定是真的會執行嗎?
馬斯克說的整合是去三星開發所以縮減自已的團隊?然後像是把兩個不同的東西做整合這樣?雖然我也不知是怎樣的製程,不過三星的人都覺得是個挑戰,我們就期待可以有什麼新的變化,如果真的被馬斯克產出個什麼新東西,會不會又有一個新的啥AI晶片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