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癌 EP599 筆記 2025/10/08

2025-10-08 findsther

昨夜美股回檔,我盤中採「汰弱留強」與降槓桿策略,逆勢走紅續抱、弱勢汰換。短線以價格與結構為主。OpenAI×AMD 合作讓我驚訝,6GW 採購與 10% 認股憑證是典型的 Vendor Financing,也是一種資本泡泡;NVIDIA、CoreWeave、Oracle 都玩過。OpenAI 同時押 NVIDIA、AMD、Broadcom,挑戰很大。記憶體報價週週上行,AI 驅動的十年循環正在成形;操作上仍以線型與風控為核心。

#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股癌 EP599 筆記 2025/10/08


A. 市場操作策略與風險控制調整

(昨夜美股回檔、今日台股盤中觀察)

1. 汰弱留強:觀察誰能逆勢撐住
昨晚美股跌,今天我盤中主要在看誰能撐住。逆勢走紅的優先續抱,下半場才收回來的次之,一路走弱、站不回的就先汰掉。這種時候最能看出結構強弱。

2. 降槓桿、守報酬
現在行情太瘋,輪動快、成交量大。我不打算全砍,但會持續降槓桿,把部位移到相對強勢的標的。這樣即使遇到殺太兇的盤,也不會讓之前的績效一次被洗光。

3. 短線看價格與線型
這階段本益比早就被情緒推高,短線我只看價格跟線型。只買強勢、不撿右下角。長線持股不動,短線靠節奏調整。

4. 泡沫的短期訊號
如果沒壞消息、股價卻連續跌,或是出現不正常的回檔,這就可能是泡沫開始的訊號。這時我會減碼或降槓,視情況「戳泡泡」。


B. OpenAI × AMD 合作:我看到的驚訝與資本遊戲

這次 OpenAI 跟 AMD 的合作真的嚇一跳。大家原本都以為 OpenAI 會一路靠 NVIDIA,結果突然宣布要用 AMD GPU,這消息一出來也傻眼。

網路上馬上出現一堆事後諸葛,說什麼「OpenAI 只要用軟體調整就能切換 GPU」,但覺得太天真。要是這麼簡單,AMD 早就贏過 NVIDIA 了。

1. 採購與權證的結構
這次 OpenAI 要買 AMD Instinct GPU(MI450 系列)大約 6GW,換算下來是 6~8 千個 server racks,2026 年起出貨,後面還有 5GW。
同時他們拿到 AMD 認股憑證,最多可認 1.6 億股,約 10% 股份。這做法很像 NVIDIA 之前玩過的 Vendor Financing──賣方自己借錢給買方,讓客戶能買更多貨。

2. 吹泡泡的典型案例
這種「借錢給客戶買你產品」的事,NVIDIA、CoreWeave、Oracle 都玩過。現在換 AMD 跟 OpenAI 來一次。老實講,這就是吹泡泡的開端。泡泡吹大的過程很好賺,但破的時候沒人知道在哪一天。

3. 軟體能否彌補硬體差距?
有人說 OpenAI 有強大的軟體團隊,不怕沒有 CUDA,我不太認同。連 Microsoft 這種等級的公司在推 AMD GPU 的軟體整合都卡關,OpenAI 要同時搞 NVIDIA、AMD,再加上 Broadcom 自研晶片,對一間還在虧錢的公司來說實在太吃力。

4. 資金輪動的戲劇性
這整件事最戲劇的地方在於,NVIDIA 才剛投資 OpenAI 幾十億美元,結果 OpenAI 現在拿著那筆錢去下單 AMD,簡直像是「拿別人的錢去買競爭對手的產品」。這輪資本遊戲我覺得很誇張,但也正是這種結構讓泡泡越吹越大。

5. 供應鏈與市場反應
照理說這種大單,像緯創、鴻海這些做 baseboard 的應該馬上噴,但市場反應很冷淡。看起來大家對這類「送分題」已經麻木,反而讓我覺得要多觀察這單能不能真的落地。

6. 我的看法:且戰且走
我不急著判斷誰贏誰輸,這種題材先看交付跟實際執行。泡泡階段一定能賺到錢,但風向一反轉,沒椅子的人就會出局。


C. 記憶體:十年一遇的循環機會

最近 DRAM 報價幾乎是週週在漲,DDR3、DDR4 最兇,DDR5 也全跟上。很多產業朋友都說這波是十年才見一次的 Mega Trend。
AI 帶來的需求是真的,不像以前區塊鏈那種假題材。雖然最終還是會有循環,但現在這一段可能會瘋到超乎想像。操作上我不會去猜高點,只會跟著價格與強度排序。


QA

1. 資訊優勢的建立與獲取

我平常取得資訊的方式除了新聞、法說會資料、券商報告,還有一些付費的產業研究,像 Semi Analysis 這類報告我以前就有訂過。
但真正的優勢其實來自 人脈。我會廣結善緣,和產業裡的朋友交流,從他們那邊能聽到一些第一線的觀察,例如生產狀況、哪些零件突然很缺、某些產品正在研發。
這些情報能力在大多頭裡很好用,幾乎等於錢。冷門題材或前沿領域的資訊落差尤其大,只要有耐心等,市場反應慢個一季兩季,報酬就會出來。
我會去對比「產業圈知道的」跟「股票圈知道的」,這中間的落差常常就是我們能賺到的部分。


2. 關於「破線賣飛」股票的處理方式

這題很多人都有同樣困擾。我的做法分兩種:

  • 機械式停損:
    如果只是破線或價格停損被洗掉,那形態轉強後我會 認錯追回。當然會縮小張數,心裡比較不會糾結。事後回頭看,成本差那幾個%根本不重要。
    不過若連續被燒到兩次,第三次我就不玩,寧願錯過。

  • 基本面停損:
    如果是我自己設定的基本面條件沒達成,比如原本預期營收要年增 30%,結果開出來低於預期,那我砍出去後,即使股價後來突破,也 不會追回。因為我出場的理由已經成立。


3. 大跌時的選股原則

提問的人說大跌時會考慮台達電、台積電這類龍頭。我的想法是,我心中也有很多「敢殺就想買」的好公司清單,
台達電、台積電、貿聯(BizLink)、健策(Kenmec)、智邦(Accton)、嘉澤(Lotusea)、聯發科(MediaTek)
這些都是我覺得只要拉回就是機會的標的。
但我的重點放在 線型與強度。我不怕高,只怕在右下角。因為右下角的股通常越跌越弱,
就算它是好公司,也能跌到你懷疑人生。
資金有限,我會依照題材熱度、成長率、法人關注度去排優先順序。


4. 人形機器零部件的佈局看法

如果真的擔心中國的價格戰會「卷爛」市場,那除了視覺感測器與 AI 晶片這類「大腦型」零組件外,
其他機構零件、像日本龍頭的減速器之類,基本上都可能被打價格戰。
我自己的操作會偏向短線,聚焦在即將放量的題材
例如 Tesla Optimus 相關的視覺模組、AI 感測類元件。這類標的波動快,但比較有故事能交易。


#個人想法

融資的斜率覺得很大,應該很多人急著想上車,就怕沒賺到吧。融卷也來到相對23~25年的幾次的位置,應該也會選一個時間洗散戶吧?不過特別的是恐慌指數好像還不算高。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嗎?

您的支持能幫助麻瓜股持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