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AI 影響量化交易的巨大衝擊
-
主持人觀察到 AI 的破壞力
- ChatGPT 之類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量化交易中的應用,能正確回答交易問題的機率高達八成,甚至能提供大致可用的程式碼。
- 使用這類 AI 工具的公司在策略開發量上,可能是傳統量化團隊的十倍,即便有效率較低,也能透過大量嘗試篩出可行方案。
-
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的原因
- 普及化:未來幾乎所有同業都會使用 AI 工具,導致獲利空間(margin)被壓縮。
- 總體市場規模擴大:雖然整體能賺的錢變多,但高毛利時代將結束。
- 抄襲與升級速度提升:AI 不僅加快策略開發,也加快對手追蹤及破解策略的效率。
- 自有專用 AI 模型:越來越多交易公司會訓練自家 AI,結合過往交易紀錄等內部資料,產生專屬的「交易大師」模型。
-
主持人認為應對方式
- 加強非結構性數據取得:例如衛星資料、新聞事件、氣候資訊等;AI 能更快從龐雜資訊中找出潛在關聯。
- 雲端部署優先:算力更新速度太快、自建資料中心成本高,不如善用雲端與開源模型(如 DeepSeek 等)。
- 理性看待 AI 工具:由於「你有 AI,別人也有」,AI 更像是新必備工具,而非靠一次革命就能「平步青雲」的神器。
B. 台灣市場動向分析
-
中小型股轉強與多題材輪動
- 主持人觀察到中小型股有明顯轉強跡象,且題材分布廣:
- 烏俄戰爭可能結束,鋼鐵、航運受資金青睞。
- 美國鋼鐵關稅政策變動,一些設廠地點恰到好處的公司也被關注。
- 關鍵在於有資金願意進場,過去冷門的低基期標的開始獲得拉抬,顯示市場冒險意願提升。
- 主持人觀察到中小型股有明顯轉強跡象,且題材分布廣:
-
對多頭盤面而言的意義
- 避免單一主題過度集中:若只剩 AI 相關股在動,當 AI 類股見頂就會陷入全面尷尬。
- 帶動資金流動:當舊主流出現盤整,新資金輪動至其他標的,最後往往又再回流。
- 創造各類股機會:多種題材或夢想空間並存,能維持市場的活絡度與熱度。
-
主持人的台股策略
- 廣泛撒網:現階段持有多檔「制服股」,也就是市面上大家都認為值得布局的標的。
- 再行集中:等確定下一輪真正的主流題材或營收/獲利爆發點出現,再把資金集中。
- 滾動操作:持續觀察盤面籌碼移動,尤其注意何時該減碼、何時該加碼。
C. 美國市場策略調整
-
減碼中小型軟體股
- 主持人在過去一段時間,對中小型軟體股配置高達六成,並且因股價上漲和持續加碼,部位愈滾愈大。
- 最近陸續進行「第二次賣出」,原因在於:
- 獲利了結:已經有不錯漲幅,需要釋出資金;
- 分散風險:避免過度集中在單一領域。
-
接下來的觀察重點
- 大型軟體股是否接棒:若大型股也開始大漲(re-rate),或許中小型軟體股還能再走一波。
- 若大型股無法續攻:中小型軟體股可能缺乏新一輪資金的注入,難以再度全面噴發。
- 健康輪動:主持人強調,市場若要持續走強,需要多板塊、多股輪動,而非少數標的孤軍作戰。
D. 顯示卡市場與 AI 推論需求
-
新一代顯示卡前景看好
- 主持人認為新一代卡(被戲稱為「武林系列」,或像 RTX 5090 等)銷售前景優異,除了遊戲玩家換代潮外,也受到 AI 推論需求的刺激。
- 上一代主要只有 4090 特別強,導致許多人乾脆跳過 4070、4080 之類型號,現在正好直接升級到新一代。
-
AI 從訓練轉向推論 (Inference)
- 推論端對顯卡需求更高,特別是記憶體容量與並行計算能力。
- 中國市場因伺服器管制,部分開發者改以顯卡進行推論。
- 工業電腦(IPC)廠與輝達(NVIDIA)自有產品(如所謂的「GB10」、「Project Digits」)也在競爭 Edge 端解決方案。
- 主持人注意到 NVIDIA 可能在 HPC 與未來 Windows on ARM 筆電上加碼,但實際供貨量增長到底用在哪裡仍有待觀察。
-
供應鏈與缺貨現象
- 市場已出現顯卡缺貨、價格飆升等狀態,然而部分是囤貨炒作所致。
- 預計未來 2-3 個月後供給大幅改善,屆時才能看出真正實際需求有多大。
- 有些財報可能仍不亮眼,因為上一季或上半年正值「換代前觀望期」,但若「利空不跌」,表示市場已提前預期。
-
主持人的投資策略
- 先小量布局:對看好的顯卡概念股或供應鏈先買一點,隨時追蹤產業消息。
- 情況明朗再擴大:若後續證實需求確實增長且股價還未飆過高,就會大力加碼。
- 關注長線趨勢:除 NVIDIA 外也會留意 AMD 尤其在 CPU 領域的復甦。身為電玩玩家,主持人也樂見 PC 硬體發展更加繁榮。
QA 個人理財與投資建議
- 主持人分享自己目前的布局:
- 持有NVIDIA、BRACOM、MARVIL等硬體晶片股
- 關注光通訊及記憶體類股
- 準備觀察電動車市場變化
- 主持人堅決反對槓桿操作:
- 即使自己使用槓桿,也不建議一般投資者使用
- 指出許多人高估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
- 強調即使指數長期向上,仍有可能出現長期停滯期
要注意的地方是孟恭大的成本價,請評估買進時間哦。
#個人想法
AI真的能幫助選股,本網站就是用AI寫出來的,篩選的功能就根據自已會注意的面向開發,其實都能幫助到。而且也試過給GPT一段時間的技術圖,問的明確一點,是可以問出之後的些思考方向,主要是過去的方法是能賺錢的,那使用AI可以幫忙省下很多時間。
自已有壓ARM,覺得溫度需求應該是會有訂單才對,而且最近好像比較少討論到,想說先進場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