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美股與台股夜盤回檔的觀察與操作策略
內容中提到昨日美股與台指夜盤出現顯著回檔,是期待已久的市場修正,但幅度尚未達到理想進場點。以下是對回檔的觀察與操作策略的整理:
1. 回檔的意義與汰弱留強
- 回檔被視為汰弱留強的機會,當市場全面下跌時,跌幅較小或率先反彈的標的顯示市場偏好與惜售情緒,具備下一波領漲潛力。例如,長榮航太(2645)在盤整末端跌破後快速拉升,顯示主力吸籌後突破的模式。
- 技術指標(如均線糾結後突破、成交量放大)可用於判斷反彈力道,辨識多頭起點。回檔後無法站回起跌點的標的,通常後續表現較弱,需考慮汰換。
2. 槓桿操作與風險控制
- 因四月未加槓桿的遺憾,目前部位滿倉,採觀望策略,等待更深回檔(如跌破前低或小平台)以加碼槓桿。強調風控要求更高,僅在理想價位行動。
- 從2021年軟體股回檔(如Teladoc、Square)經驗,所以在Palantir(PLTR)在估值高時有分享過已看不懂,就過去的經驗可能是有停利部份,但沒想到在回檔後一路上去,所以之後需要設定拉高移動停利(trailing stop)。
3. 錯過題材股與市場情緒
- 因未加槓桿,對短線題材股興趣降低,錯過小市值股票的爆發機會。這反映心態影響操作,需調整為更積極追蹤市場熱點。
- 未來將結合技術面(如成交量、紅K突破)與基本面,平衡長線持股(如0050)與短線題材股,採較消極策略等待回檔,整體淨值因大盤上漲而增值,但錯過題材股顯示需更靈活調整部位,捕捉動能機會。
- 市場情緒舒適,回檔未引發恐慌,顯示投資者對修正有心理準備,應把握回檔逐步建倉。
B. 美股軟體股財報與AI敘事的投資觀點
內容中聚焦財報季,分析軟體股如Confluent、Cloudflare、Meta、Amazon及Google的表現,強調AI敘事對市場的影響及投資機會。
1. Confluent的財報挑戰與潛力
- Confluent(CFLT)因失去一個客戶,財報後股價單日重挫20-30%,市場反應超乎預期。但其核心業務(Apache Kafka、Flink、Warpstream)仍釋放正面訊號,成長率在IT產業中具競爭力。
- 短期需消化客戶流失影響,建議調整投資模型後持續觀察,作為軟體股的長期持股標的。
2. Cloudflare的高估值與市場青睞
- Cloudflare(NET)財報表現強勢,但估值極高(任何估值方法均顯昂貴)。其四大業務(網路安全、企業內部安全、開發者平台Workers AI、網路新規則)切中AI時代需求,特別是新網路規則,解決AI爬蟲對廣告生態的衝擊。
- 市場對其成長性與AI敘事買單,股價強勢。投資者應關注其長期潛力,避免因短期波動過早離場。
3. Meta與Amazon的AI敘事差異
- Meta(META)因AI優化Instagram與Facebook的演算法,提升用戶停留時間與廣告轉化率,財報表現強勁,股價持續上漲。Reality Labs雖持續虧損,但VR/AR眼鏡被市場視為AI時代的關鍵終端載體(如手機後的下一個主流裝置),獲得高度認可。
- Amazon(AMZN)雲端業務(AWS)成長率略遜同業,財報後股價承壓。但其Trainium伺服器採購數據顯示長期需求穩健,短期休息後成長可期,需觀察後續幾季表現。
4. Google的AI基礎建設優勢
- Google(GOOGL)第六、七代伺服器全數售罄或租光,顯示AI基礎建設需求旺盛,資本支出(CAPEX)有望持續拉高。其正從搜尋引擎轉型為AI中介(broker),透過AI整合大量網頁資訊,提升檢索效率。
- AI時代改變廣告生態,Google與Cloudflare等業者正推動新模式(如付費API或防火牆機制),確保創作者收益與廣告商曝光,創造多贏局面。
C. 台股關稅議題與產業轉型機會
內容中提到美國對台關稅(20%)的市場反應與影響,分析對上市櫃公司與中小企業的衝擊,並提出轉型與投資機會。
1. 市場對關稅的反應
- 關稅公佈後市場開低走高,顯示影響不如預期嚴重(預期與日韓15%接近)。夜盤下跌可能與其他因素相關,不宜全歸因於關稅。
- 若能談至15%,將提升台灣企業的競爭力;20%雖非理想,但市場反應顯示短期影響可控,投資者迅速撐盤反映信心。
2. 上市櫃公司的應對能力
- 上市櫃公司多已布局海外生產基地(如墨西哥、美國),有效降低關稅衝擊。例如,台積電(TSM)在墨西哥設廠雖初期虧損(成本較台灣高20%),但長期規避關稅風險,競爭力影響有限。
- 大型企業具備資金與人力優勢,能分散供應鏈風險,短期內不會「死透」。
3. 中小企業的挑戰與淘汰風險
- 關稅對中小企業(如塑膠、加工業)衝擊嚴重,低毛利與匯率波動(新台幣近期接近30兌1美元)加劇生存壓力,許多業者可能被淘汰。美國本土中小企業也在社群平台(如X)抱怨類似困境,顯示全球中小企業的普遍挑戰。
- 低毛利業者若未轉型,恐難抵禦關稅與匯率雙重壓力,面臨時代變局的生存危機。
4. 轉型契機與投資機會
- 關稅壓力迫使企業轉型,成功者(如布局海外或提升技術)將獲得長期優勢,類似2018年貿易戰後的轉單效應。僅5%企業可能成功轉型,但其潛在收益可觀。
- 投資者應關注已在海外設廠的台灣企業(如台積電及其供應鏈,如精材:3374),這些公司在關稅塵埃落定後可能成為下一波成長焦點。
D. 穩定幣、市場週期與散戶行為的觀點
內容中回應聽眾提問,討論穩定幣的長期潛力、市場週期操作及散戶行為,並對泡沫化與套牢股提出看法。
1. 穩定幣的長期潛力
- 穩定幣在美國《Genius Act》推動下,被視為未來金融基礎設施(FinTech)的核心,具長期投資價值。
- 現階段市場對穩定幣的熱議多為炒作題材股,投資者需區分短期投機與長期基建價值,避免追高。
2. 市場週期與操作原則
- 傳統「三牛一熊」或「五窮六絕七上吊」等週期理論缺乏數據佐證,不宜教條式套用。操作應結合市場情緒、成交量及技術指標(如均線突破、爆量後盤整),靈活調整多空部位。
- 回檔後無法站回起跌點的標的(如明泰、精材)通常後續表現較弱,建議考慮認賠,轉向更有題材性的標的。
3. 散戶行為與籌碼動態
- 小型題材股在高檔爆量後,常見散戶大量接盤,形成賣壓。例如,長榮航太(2645)盤整末端跌破後快速拉升,顯示主力洗掉意志不堅的散戶後吸籌突破。
- 投資者應觀察成交量、大單動向及跌破後支撐強度,判斷進場時機。意志不堅的散戶被洗出後,籌碼乾淨,股價易連續上漲。
4. 泡沫化與套牢股的處理
- 「泡沫化」難以定義,通常在爆裂後才被確認。當前美股(M7、標普500)的席勒PE與Ford P/E Ratio遠低於2000年網路泡沫高峰,尚未達極端水平。
- 四月下跌後未站回起跌點的股票(如明泰、精材,占資金3成、賠20%),建議考慮認賠,轉向更有動能的標的。精材(3374)作為台積電供應鏈,長期潛力仍存,但需耐心等待市場青睞。
#個人想法
如長榮航太這個例子,過去確實有注意到這樣的現象,所以想說在篩選方式設計一個今日交易量大於天前的-前後天加總,希望能抓出突然的大量交易,然後在把這些加入可能的清單,不過應該可以再優化才對,或是使用AI來判斷,但是資訊量給的多成本就高,先記下來看看是否有想出什麼方式來抓取這一類的。
如果Confluent失去一位客戶可以影響20%以上,應該是大客戶,但是財報有說是一家AI公司,所以網路上討論出的有猜是OpenAI,以下我猜想是因為轉去Google?還是因為自行研發了晶片?。
而Cloudflare新網路規則是不希望被AI爬蟲,是因為廣告,但是如果未來大家都是在使用AI抓取資料的佔比變大時,妳不想被爬的話?反而更沒曝光度?這樣好像又很怪,可能會變部份的企業是希望被爬,有些不希望被爬?Google的付費API可能比較能接受吧,我爬你的文章,我給錢,這個錢就是過去的廣告收入?這樣才有動力寫文章。
就一般的想法,因為不知實際經濟運作方式,會覺得中小企業的低毛利應該也會延伸出問題吧,大企業不可能會想要做低毛利的東西,那這些要誰做?當多家小企業都倒了,也就是會變成只有少數幾家留下來?但是因為變少數提供者,就會想要拉高價錢賺更多?然後成本就變高?不然留下來的只是訂單變多,但是賺的還是低毛利,還是會被關稅吃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