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癌 EP554 筆記 2025/05/03

2025-05-05 findsther

美股與台股在4月初股災後強彈,美股回正,台股收斂至負10%。VIX來到40以上、融資大減等指標支持做多,但投資者因川普不確定性不上槓桿。台幣大幅升值衝擊電子出口股,升值1%可能減EPS 0.3-0.7%,內需與資產股受惠。AI伺服器需求自2024年中下修,Google、Microsoft、Amazon維持強勢,鴻海因GB200出貨順暢,5月營收可達400-500萬美元。但供需平衡或提前至2026年,影響中長期獲利。軟體產業因AI應用具潛力,中小型公司憑創新突圍。投資組合聚焦美股軟體、台股電零與內需股。

#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股癌 EP554 筆記 2025/05/03


A. 市場反彈與投資心態

1. 市場反彈表現

美股投資組合從最深負20%回正,台股從負30%收斂至負10%,超越4月初股災起跌點。台股中小型股票在連續跌停潮中劇烈震盪,融資餘額大幅下降,但隨指數回升已收復多數跌勢,顯示市場支撐力。

2. 做多策略與槓桿管理

VIX指數來到40以上,櫃買指數跌破10年線,加權指數觸及5年線,融資餘額大減,這些指標一致支持做多。投資者因擔心川普突發言論再殺盤8-15%,選擇做多但不上槓桿,避開斷頭風險,卻也錯失更大反彈收益。

3. 投資者行為分化

身邊投資者分化明顯:堅持做多者多數未加槓桿,屬「碩果僅存」;部分人在4月20日反彈後加碼空單,被軋空損失慘重;還有投資者清空資產、匯往海外,顯示普遍恐慌。反彈後,持倉者不應驕傲,需戒慎恐懼。

4. 檢討與向前看

不後悔不上槓桿,轉而檢討操作流程,擬定改進方案。感謝守住部位的勇氣,但強調市場每次帶來新挑戰(如台幣升值),投資者需戰戰兢兢,專注新事件的影響,持續精進風控與部位建置。


B. 台幣升值與匯率影響

分析台幣大幅升值的震撼效應,對出口電子產業與內需股的影響,提醒潛在的獲利下修風險與配置策略。

1. 歷史罕見升值

台幣單日大幅升值,幅度顯著,為20多年來罕見,衝擊將資產換成美元、日圓的避險策略,使其「越避越險」。若台幣持續升值至接近27:1的歷史強勢水準,影響將更深遠。

2. 匯率對獲利的衝擊

台幣對美元升值1%可能使台股公司EPS下降0.3-0.5%,高敏感產業(如工具機)甚至達0.7%。影響取決於美元部位、毛利率及價格彈性。電子出口產業因高替代性受創嚴重,內需股(如食品)與資產股則相對受惠。

3. 產業競爭與配置建議

台灣工具機產業以高CP值與日本競爭,若日幣貶值幅度大於台幣,客戶可能轉向日本廠商。價格彈性低的產業可轉嫁成本,影響較小。投資者可靈活配置內需股與資產股,避開毛利率低、營業利潤率接近水線的公司。

4. 下半年潛在風險

若台幣進入長期升值趨勢,台股EPS下修風險極高,券商報告將密集討論。投資者需密切追蹤匯率趨勢,精選受影響較小的標的,避免因升值導致獲利「爆開」的公司。


C. AI產業趨勢與供需展望

探討AI伺服器需求的短期強勁與中長期放緩風險,分析雲服務巨頭的財報展望,及台系供應鏈的短期機會。

1. 需求現況與喊量落差

資料中心需求自2024年中高點後持續下修,但供應仍供不應求。雲服務提供商(CSP)與IC設計商常誇大需求(喊100萬顆,實際5-10萬顆),需以中位數校正數據。台積電(TSMC)等供應鏈未因下修影響營收。

2. 國際巨頭財報展望

Google維持強勁資本支出(CAPEX),未因政治因素下修。Microsoft強調Copilot與AI代理(Agent)表現佳,警告6月後可能出現AI產能限制。Amazon的Trainium 2與推論伺服器需求強,帶動伺服器規格升級。

3. 供需平衡提前風險

需求下修使供需平衡可能從2028年提前至2026年,除非出現如ChatGPT級的新應用(如突破性影片模型)。平衡提前可能壓縮價格與出貨量,影響中長期獲利,投資者需持續追蹤需求動態。

4. 台系供應鏈短期機會

鴻海等ODM、OEM、EMS業者因NVIDIA GB200與B100/B200供貨順暢,營收成長。鴻海1-3月AI伺服器營收200-300萬美元,5月預估400-500萬美元,6月可能翻倍。此成長可抵銷川普關稅對電子組件的衝擊。


D. 軟體產業與投資策略展望

展望軟體產業的潛力與中小型公司的機會,提出美股與台股的投資配置建議,強調動態調整與風險管理。

1. 軟體產業的潛力

Microsoft與AWS強調軟體提升生產力、抵銷總經逆風,市場敘事可能轉向軟體。中小型軟體公司(如Duolingo)憑靈活創新,聚焦巨頭未覆蓋的垂直痛點,類似SaaS時代成功案例,有望迎來「二次爆發」。

2. 中小型公司的非零和機會

軟體生態鼓勵「先做大餅、再競爭」,中小型公司可與巨頭共存。巨頭雖有資源,但內部業務衝突或服務不到的痛點,給予中小公司Pivot與成長空間,部分甚至成為併購或競爭亮點。

3. 美股與台股配置策略

美股投資組合聚焦軟體股與資產股,掌握AI中台與長期增長。台股抄底電零組件、ODM、OEM、IC設計等低估值族群,同時尋找軟體與內需股機會。台幣升值使內需股與資產股更具吸引力,但資金配置不宜過重。

4. 動態調整與風險管理

投資者需監控匯率與AI需求變動,靈活調整部位。供需平衡提前與匯率升值可能導致EPS下修,需精選受影響小的標的。雖最慘階段已過,後續波動仍存,風控與政策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個人想法

台股因為不知買什麼低估值,先轉買寶雅應該比較偏向會進口生活用品跟食品類的?然後開始找低估值

美股真的是錯失,軟體股比較不會被關稅影響,但是一直看一些有沒有可能漲10%的股票,反而亂壓,只想快點補血反而感到盯盤很累沒辦法好好的睡,沒有比較好。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嗎?

您的支持能幫助麻瓜股持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