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盤勢變化與操作調整
1) 指數 → 個股:為什麼、怎麼做、用什麼節奏
從上週五開始,盤面已出現節奏變化:多檔熱門股進入處置、有的逼近新高、有的轉弱,顯示新一輪強弱轉換啟動。趁著預期中的震盪回檔,他先把指數部位降很快、拉高現金,再把資金慢慢灑到三類標的:
-
市場動能強的個股;
-
處置股中仍相對強勢的股票;
-
有長線題材 + 營收/EPS 能見度的公司。
節奏上強調「慢慢買、拉長週期」,即使因此買得稍貴,也要避開盤勢不穩時的承擔;盤面若不跌、直接走強,就按照既定名單持續加。
2) 強弱辨識與持股輪動的「汰弱留強」
反彈時第一棒衝出去的,就是相對強勢;大盤反彈但個股還在破底的,要非常小心,除非對其基本面與成長性有愛、有把握,否則優先汰弱。「處置股」的玩法是:找處置中仍相對強的,續補;一旦轉弱,就汰。
3) 反彈「確認」的技術路徑(SOP)
判斷反彈會看三步:
-
長下影線(盤中恐慌砍出、有人承接);
-
後幾天不再創低、K 線守在下影線中軸/底上,常見十字或小實體;
-
一根帶勁的長紅:這時把前面做好的功課——已篩出來的強勢股快狠準丟部位。
弱勢股不是不能買,但那是**「有愛」的信仰持有**,屬不那麼理性的配置,比重要小。
4) 槓桿與選擇權:風險的位置
新的多頭其實已在進行,但中間會有大回檔。在白熱化階段滿手選擇權容易受傷,所以OP 要降;槓桿則留到「下一波持股修正」時,對已篩好的高能見度標的再適度加槓,不再追求 1.6–1.7 的極端水位。
同時,他也做了兩套劇本:若續破底怎麼辦、若直接上去怎麼辦。即使這回「指數降太快、個股加太慢」導致沒有上滿,也接受這個不完美,不跟身邊操作更激進的人比較,以免偏離自己的節奏。
B. 題材主線與供應鏈脈絡(軍工+AI)
1) 軍工:無人機/飛彈的長坡厚雪
除了 AI,台股另一個「非常集中」的焦點是軍工:
-
因:無人機盛行、Anduril 來台設點、國防部預算大量上修;
-
果:題材熱度延續、政策資金長線推動,走勢不像短波容易結束,會有多波段;
-
如何擺位:把軍工視為部分核心持股,看這波大潮能走到哪;短期會有系統性回檔風險,另有「若戰事突然和談」的下修可能,但長期仍是全球無人機崛起、台灣追求不對稱打擊的確定方向。
有趣的外溢效應:資本市場熱度讓本來不在軍工領域的公司也想嘗試,例如義美也傳出投入無人機;熱度高→廠商投入→可能走向 IPO / 分拆或擴大投資,形成本土供應鏈的擴張。
2) AI 伺服器:TPU、NVIDIA 換代與散熱 / 介面
內容中提到三條線同時推進:
-
TPU 線:Google TPU 狀況很好——這意味台灣供應鏈同步受惠,可從系統商/協力廠的拉貨狀況驗證;
-
Rubin 線(NVIDIA 換代):TDP 往上,散熱規格勢必升級。內容提到可能使用微流道直接液冷(我方統一稱 MCL / Direct-to-Chip)與新型 TIM(液態金屬、石墨烯)。消費端(如 5090)已有液金 TIM 的應用,資料中心端是否跟進要觀察可靠度、保養與維護成本;
-
板卡 / 介面線:內容中提到Cordelia → Bianca 的改動,且Bianca 搭配 SOCAMM。這是一個**「新接口 / 新模組」的故事**:
-
優點:若市場預期很低、突然有新故事,估值可能修復;
-
侷限:單顆 ASP 較低,就算出貨數量大、換算成「櫃數 / 幣值」未必很可觀,且多家分食,實際貢獻要保守估。
策略觀點:把這些視為「確定會發生的長題材」——每次修正都是買點。甚至會刻意找利空,在市場驚慌時承接,壓低持股成本;而對「大家都知道的舊故事」,就看市場願不願意繼續推高 PE。
-
3) 題材分組與進出節奏(他怎麼分類、怎麼動)
會把清單分成:
-
長線題材 + 營收 / EPS 能見度(如 TPU 供應鏈、Rubin/液冷/TIM);
-
動能/處置中的相對強勢(技術面帶著走、弱轉強快);
-
低 ASP 新故事(例如 SOCAMM / 新插槽):只做「預期差修復」,倉位小。
未來 1–2 季 的關鍵驗證: -
TPU 拉貨節奏與台鏈單量;
-
Rubin 的版本與時程(單 / 雙版本如何落地);
-
液冷導入率、資料中心 CAPEX 著力點,以及 TIM 的實際採用。
C. 操作心法與 QA(僅股市相關)
1) 信仰股 vs. 線型
「信仰股」往往帶來大錢,但比重不能多;在大盤相對高位,還是以線型與趨勢為主,信仰當輔助。
2) 選擇權與槓桿
在白熱化階段滿手 OP 很危險——先降曝險,等回檔、價格合理、名單明確,再漸進上槓,槓桿不再追求過去的極端數字。
3) 新手路徑
先從 0050 / VOO / VTI 的「指數紀律」開始;想做交易,就先學會抓題材與資金流(比如 AI 伺服器散熱、軍工無人機/飛彈)。制度面可讀交所、期交所教材;名著當參考,一定要實作找出自己適合的方法。
也分享了ETF 紀律的成功案例(VOO/VTI 長期投入、度過回檔、財務體質改善),證明「簡單策略 + 紀律」可以有效。
4) 抽籤 / 競拍
他自己因中籤率低 + 卡資金,最後放棄;但承認有人把抽籤/競拍專業化、有一套 SOP 可以穩定賺錢。這反映「策略適配」:對需要資金靈活的人,機會成本太高;對有專門團隊的人,可能是穩定策略。
AI提供僅供參考
1. 軍工領域:無人載具(UAV / USV)動向
參與者或事件 | 動態內容 | 資訊來源 |
---|---|---|
Auterion(美國,奧特里恩) | 與台灣中科院簽署 MoU,供應群體運作(swarming)無人機自動化軟體,規模涵蓋數十萬架;並與 Thunder Tiger(台灣,雷虎科技) 合作供應 25,000 架 AI 無人機。 | Breaking Defense、華爾街日報、DIGITIMES Asia、維基百科 |
Anduril Industries(美國,安杜里爾工業) | 已交付第一批 Altius pathfinder 無人機給台灣,並推動 AI 指揮控制系統(Lattice)合作,加速國防自主化。 | The Defense Post、Straight Arrow News、Reuters |
台灣政府 → 數量目標 | 預計到 2027 年採購 48,750 架本土製無人機;2028 年目標每月生產 15,000 架雙用途無人機。 | The Defense Post、Al Jazeera |
海上無人載具(USV)– Endeavor Manta(中船 CSBC,台灣國際造船) | CSBC 於 2025 年 3 月正式公開自主研發的無人水面船,具備魚雷與自爆功能,符合法規「紅不供」條件。 | Business Insider、華爾街日報、維基百科 |
台—波/烏 無人載具合作 | 台灣與波蘭、烏克蘭簽署無人載具技術合作 MOU,未來將共同開發無人機技術與產能。 | 台北時報 |
2. AI / 資料中心散熱設備與系統動態
參與者或事件 | 動態內容 | 資訊來源 |
---|---|---|
Castrol(英國,嘉實多) / Supermicro(美國,超微電腦) / ASE(日月光投控,台灣) / CSI(台灣,中菱) | Castrol 與 Supermicro、ASE、CSI 合作,將建立首座台灣液態冷卻資料中心。 | DIGITIMES Asia |
Mordor Intelligence 報告 | 台灣資料中心冷卻市場預估 2025 年市值達 3,291 萬美元,2025–2031 年 CAGR 預估 12%+,主要玩家包括 Schneider Electric(法國,施耐德電氣)等。 | Mordor Intelligence |
MiTAC(台灣,神達電腦集團) / Tyan(台灣,泰安電腦) | MiTAC 推出搭載 Immersion Cooling(浸沒式冷卻)的高性能伺服器平台,面向 AI / HPC / 雲端伺服器市場。 | 維基百科 |
Asia Vital Components, AVC(台灣,亞洲導體元件) | 台灣領先的散熱產品製造商,生產風扇、液冷系統,服務 AI 與伺服器 OEM;市值約新台幣 2,600 億。 | 維基百科 |
Kaori Heat Treatment Company(台灣,嘉裡熱處理) | 提供資料中心用「板式熱交換器」(Plate Heat Exchangers)與先進液冷系統,屬於綠能熱管理解決方案。 | 維基百科 |
3. 台灣本地軍工公司清單(公開有涉入 UAV / 國防專案者)
以下是目前能確認有軍工或無人載具業務的台灣廠商(部分已在前表出現):
-
雷虎科技(Thunder Tiger,8033.TW):無人機、潛艦模型改良成軍用版本。
-
中船公司(CSBC, 台灣國際造船,2208.TW):無人水面船 Endeavor Manta。
-
漢翔(AIDC,2634.TW):軍機維修、教練機製造。
-
中光電(Coretronic,5371.TW):有跨足國防光電偵測領域。
-
寶一(Baoyi, 8222.TW):航太零件、飛彈結構件供應。
-
全訊(Transcom, 3625.TW):軍規通訊。
-
義美食品(I-Mei Foods):傳出成立新公司切入無人機/機器人領域(屬新進者)。
-
中科院(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非上市):國防核心單位,負責無人機技術主導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