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台灣本土 Bonder 業者的機會與挑戰
1. 均華精密工業(Gallant Micro. Machining, GMM, 6640)
-
現況:均華已打入台積電先進封裝供應鏈,目前主要負責 Pick and Place / Pick & Press(拾取與對位)環節,屬於 Bonder 前段。
-
挑戰:若要切入真正的 Bonder 黏合製程,必須同時提升 奈米等級的對位精度 與 Throughput(單位時間產出數量),還要通過台積電嚴格的量產認證。
-
機會:受惠於 供應鏈在地化政策 與 台廠高 CP 值,均華具備持續向核心延伸的可能。其優勢在於已能蒐集製程數據,未來有望利用正回饋機制改善演算法。
-
展望:短期內難以確認能否跨入核心,但已在供應鏈卡位,值得持續追蹤。
2. 梭特科技(Saultech Technology, 6812)
-
現況:梭特更直接聚焦於 Bonder 設備研發,並傳出有機會切入台積電 CoWoS 封裝鏈。
-
挑戰:尚未獲得正式量產導入,導入時程不明確。
-
機會:積極發展 Hybrid Bonder 相關產品,若能配合台積電或記憶體大廠需求,有潛力成為新進供應商。
-
展望:短期(1–2 年)難見突破,中長期需觀察其認證與訂單進展。
3. 台灣供應鏈的優勢與限制
-
優勢:在地化與成本效益(CP 值高)使台廠具備競爭力。
-
限制:Bonder 設備的技術門檻極高,需同時兼顧精度與產能,且國際龍頭業者已透過長期數據回饋優化演算法,後進者挑戰大。
-
對比案例:2025 上半年,台灣供應鏈廠商如 弘塑(3131)、辛耘(3583) 業績成長 20–30%,顯示台廠一旦切入 AI 封裝鏈,成長幅度遠超傳統業者。
B. 全球 Bonder 市場現況:AI 與非 AI 的分化
1. 三大國際業者 2025 上半年表現
-
Kulicke & Soffa (K&S):營收較 2024 下半年下滑 10.7%。
-
BESI(貝思半導體):下滑 5.8%。
-
ASMPT:逆勢小幅成長 6.4%。
👉 整體來看,表現「平平」,遠遜於台灣供應鏈業者的雙位數成長。
2. 原因分析
-
營收結構:這三家約有 七成營收來自非 AI 市場(消費電子、工業、車用)。
-
需求疲軟:手機已進入成熟期,消費電子缺乏動能。
-
車用與工業市場:
-
德州儀器(TI):指出中國第二季的成長幅度異常,懷疑提前拉貨。
-
英飛凌(Infineon):預期車用下半年(2025 H2)仍在去庫存階段,復甦延後。
👉 車用與工業是傳統 Wire Bonder 與成熟 TCB 設備的重要客戶,需求走弱 → 設備復甦更晚。
-
3. 結論
-
2025 上半年:國際三雄表現平淡。
-
2025 下半年展望:車用/工業復甦保守,傳統 Bonder 難以期待明顯回升。
-
長期啟示:唯有吃到 AI 先進封裝需求(CoWoS、HBM) 的業者,才能看到顯著成長。
C. 技術路線與未來展望(2025–2027)
1. 三大技術路線
-
傳統 TCB(Thermo-Compression Bonder)
-
龍頭:韓美半導體(Hanmi),市佔 SK hynix HBM3/3E。
-
原本預期可延用至 HBM5/6。
-
-
Fluxless TCB(無助焊劑 TCB)
-
K&S:APTURA™ FTC 已推出,支援細間距。
-
ASMPT:AOR Fluxless TCB,強調 可由傳統 TCB 無縫升級,降低客戶轉換成本。
-
趨勢:連原本保守的 Hanmi 也在 2025 宣布提前量產無助焊劑 TCB(對應 HBM4/4E),顯示大客戶需求推動。
-
-
Hybrid Bonder(混合鍵合)
-
龍頭:BESI,市佔 70–80%。
-
能達到最小間距(奈米級),但成本高、良率挑戰大。
-
短期在 HBM 市場被 Fluxless TCB 延後,轉而在邏輯 3D(TSMC SoIC、背面供電、光子 CPU)成為主要動能。
-
2. 為何 Fluxless TCB 會成為短期主流?
-
Pitch 收斂:HBM4/4E 的間距縮小,需要更精密方案,但成本不能高到 Hybrid 等級。
-
成本效益:Fluxless TCB 成本低於 Hybrid,吸引記憶體大廠。
-
客戶壓力:HBM 大廠(SK hynix、Micron、Samsung)需求推動 Hanmi 改變 roadmap。
3. Hybrid Bonder 的新定位
-
HBM 應用延後 → 短期主流換成 Fluxless TCB。
-
邏輯應用擴大:
-
TSMC SoIC:AMD MI300 系列已導入 Hybrid,後續 MI350/MI400 放量將推升需求。
-
台積電 A16 製程(2026):將導入 背面供電(Backside Power Delivery),需要 Hybrid Bonder 做垂直堆疊。
-
光子 CPU(PIC/EIC):2026 起放量,也需 Hybrid Bonder。
👉 Hybrid 雖失去 HBM 市場,但在邏輯 3D 領域仍有 50–60% 成長率。
-
4. 投資展望
-
2025 下半年:傳統 Bonder 市場仍平淡,投資重點在 Fluxless TCB 供應商(K&S、ASMPT、Hanmi)。
-
2026–2027:Fluxless TCB 與 Hybrid Bonder 雙軌成長。
-
Fluxless → HBM4/4E 導入。
-
Hybrid → TSMC SoIC、背面供電、光子 CPU。
-
-
台廠(均華、梭特):具在地化與成本優勢,但仍在「題材階段」,需觀察認證與訂單落地,才有評價重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