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市場動態與短線操作策略
- 市場反彈與績效補回 過去數月,持股如台達電隨市場成長,但與手持飆股的朋友,4月資產剩一半後迅速翻倍至數倍相比,因跑不贏而感到不舒服,源於與他人比較的心態。本週市場大修正出現恐慌性賣壓,視為「撿羊毛」機會,補進部位(如美股重殺時加碼),短期內拉回績效。過去見崩跌會害怕,現因策略調整轉為「看到恐慌會笑」,因恐慌提供低點進場機會。
- 技術面操作的學習進展 過去跟隨朋友嘗試操作「超級強勢股」(如已拉高數根或處置股),因不熟悉不敢重倉,獲利微薄且需盯盤,認為無意義。不過學習新方法,經過兩年累積,優化策略,從追「突破第一、二根」轉為控管部位、確認趨勢後加碼,減少停損。本週成功「咬好咬滿」。
- 技術派操作的核心理念 觀察技術派投資者只買「右上股」,不碰「右下股」。過去專注突破首根,但因競爭激烈,常遇「騙線」或震盪洗盤,勝率降低。調整為「少量試單、確認趨勢後加碼」,開始操作高位處置股。不過策略會輪動,當多人搶單時報酬變薄,數年後可能再流行,因市場競爭與規律變化影響操作成效。
B. 產業趨勢與國際局勢觀察
- 台積電與美國政府入股傳聞 市場傳美國政府欲以補貼換TSMC股權(無投票權),一開始認為「不可思議」,因不符合商業邏輯。過去類似消息(如扶植Intel)常被用作市場下跌理由。TSMC總裁魏哲家否認入股傳聞,表示若美國要求股權,寧願自資建廠,建議美國政府自行收購股權,此方式還比較妥當。提到美國入股Intel,未來也可能要求一些無廠半導體公司將訂單給Intel,需進一步觀察。
- 美國關稅政策的動機 美國政府策略從「by country」轉為「by company」,因核心動機是「要錢」,要求盟友及在美企業分擔軍費或投資成本。過去認為盟友可免關稅,但實際上投資美國的企業(如TSMC、聯電)才可能獲減免。台灣出口商多數將關稅轉嫁至美國進口商或消費者,負擔在美方。若AI以外產業復甦,關稅可能推高通膨,因復甦與關稅效應需時間顯現。
- AI與雲端產業競爭 Google(Alphabet Inc.)伺服器產能被Meta(Meta Platforms, Inc.)包租,目前ASIC發展最好,再來是Amazon(Annapurna/Trinium),Microsoft相對落後。Apple動作慢,傾向用Google的Gemini或OpenAI的模型。市場曾期待OpenAI的GPT-5帶來突破,但其Router技術僅優化成本,消費者無顯著「wow」感,模型競爭因差異縮小可能走向削價競爭。Google若賣TPU可改變市場,現階段雲端優勢持續。Apple槓桿外部模型避免高CapEx。
C. 網友QA與投資理念回應
- 指數投資超越市場報酬 如何在指數投資(如0050)超越市場報酬,認為槓桿風險高(如斷頭風險),過去嘗試多種策略,發現成本與稅務優化是關鍵。用期貨降低持有成本,轉倉可賺逆價差(如市場波動大時)。借券放空免股息稅(台灣無資本利得稅),但成交難。這些方法因成本與稅務優勢可提升報酬。
- AR/VR眼鏡與無人機應用 Meta的Ray-Ban眼鏡與VR頭顯需手機連線,VR偏家庭娛樂,AR眼鏡具取代手機潛力。無人機因成本考量多用VR控制。AR眼鏡若整合算力與通訊功能可取代手機,但現階段技術未成熟。VR因成本低適合無人機控制,AR成本高不實用。AR長期潛力大於VR。
- 波浪理論的應用 過去認為波浪理論因預測不準而「唬爛」,後經朋友指導,發現其基於個股規律的實用性,與主流「買到大家看見」的強勢股操作不同。波浪交易需「隱身市場」,避免破壞規律。觀察朋友繪製波浪圖,認為「有料」,因其能持續賺錢,顯示與主流技術派的切入差異。
- 大資金操作限制 網友問為何不全數槓桿投台指期,因資金量大(破億),無法像小資金(百萬級)靈活調動,易引銀行關切。持台指期並持續轉倉,但採分散部位管理以降低風險,顯示大資金因流動性與合規限制操作謹慎。
可實際應用的投資操作觀念
1. 強勢股與技術派操作
-
只買右上股:只挑選處於上升趨勢、均線斜率向上的股票,避免「右下股」(持續下跌等待價值浮現的股票)。
-
突破操作調整:
-
以前偏向追「突破第一根、第二根」,但容易遇到假突破、震盪洗盤。
-
現在做法是 初期打小部位,若確認走勢成立,再逐步加碼,降低停損次數。
-
-
處置股短打:在行情火熱時,處置股有時反而提供極佳機會,但需注意競爭激烈、有效期有限。
2. 波浪理論的應用
-
核心差異:
-
主流強勢股作法:買到大家都看見、吸引市場跟單。
-
波浪理論:需「隱身市場」,避免自己成為買超第一或賣超第一,否則會破壞波型規律。
-
-
應用要點:
-
波浪本質是「統計規律」,必須讓自己融入群眾行為,而不是主導市場。
-
需要持續觀察、修正,並非機械式工具。
-
最佳應用情境是「確認波型結構後,跟隨浪潮進出」,而不是主觀硬套。
-
3. 指數投資優化
-
降低成本:
-
使用期貨取代現貨,持有成本較低。
-
在轉倉時,若遇到「逆價差」甚至可多獲利。
-
-
稅務優化:
-
借券放空時,股息以「資本利得」形式入帳,可避免股息課稅(台灣不課資本利得)。
-
但借券需求大,不一定能成交,需看標的與時機。
-
-
不建議用槓桿:雖然可以放大報酬,但風險與斷頭風險同步放大,違背「同標的卻要超越市場」的初衷。
4. 操作心態與策略循環
-
恐慌為機會:崩跌時是「收屍、擼羊毛」的機會,恐慌殺盤往往能提供便宜籌碼。
-
策略有週期性:當某方法人人可用時,勝率下降;等市場冷卻後,策略可能再度有效。
-
克服比較心態:不要因為「別人短期飆漲」而懷疑自己,重點是長期穩健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