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整理一定會有不完整或理解錯誤,請以Podcast的內容為主。
A. 台積電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的策略與影響
1. 談判成果與靈活性
- 台積電(TSMC)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被評為極佳協議。市場曾謠傳需投資Intel或成立合資公司,增加壓力,Intel內部也在LinkedIn反對介入。如今僅擴大美國投資,未設年限(《華爾街日報》4年說法已修正,魏哲家演講未提年份),避開風險並保留調整空間。
2. 全球布局與長期規劃
- TSMC先前在亞利桑那投資650億美元建三個晶圓廠,獲《晶片法案》補助10%,預計2029-2030年量產。新加碼1000億可能含三個Fab、兩個先進封裝廠及一個研發中心。台灣資源受限,全球化(如日本、德國設廠)合理,美國晶片需求也推動此布局。
3. 政治角力與競爭效應
- 企業對美承諾常誇大,如2016年鴻海未全實現投資,顯示應對政治的慣例。川普將TSMC投資誇為1650億美元,稱不需補助。若取消《晶片法案》,Intel因量產瓶頸更受衝擊。TSMC換取緩衝,技術不因長週期設廠外流,仍需警惕關稅壓力。
B. CoreWeave的財務困境與市場啟示
1. NVIDIA合作與巨額虧損
- CoreWeave獲NVIDIA 6%入股,優先取得GPU(如H100),營收兩年增1300%、700%,達19億美元。但淨虧損從3100萬美元擴至8.63億美元,顯示AI算力市場即使有靠山也難盈利,競爭來自一線CSP(如AWS)和二線CSP(如Lambda Labs)。
2. GPU抵押的財務風險
- CoreWeave以H100抵押高利借款,NVIDIA新品(如Rubin)推出後,H100價值恐從每顆2.2萬美元暴跌。若供需平衡,CSP降價換代,其財務壓力可能崩潰,類似礦難時礦卡拋售。
3. IPO展望與台灣借鑑
- CoreWeave尋求IPO,估值或達35億美元,若失敗可能成對沖指標,若成功則帶來新機會。其困境驗證算力租賃是錢坑,台灣推動此業務難敵CSP優勢,恐難存活。